【CN314智能生活】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王刚近日获得了MIT Technology review(麻省理工学院技术评论)杂志所授予的MIT TR35大奖,这是针对35岁以下对科技的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的一大殊荣,同时获奖的还有阿里云首席安全科学家吴翰清,一家企业两位科学家同时入选科技创新35杰(MIT TR35),也算是创了一项记录。
说起这位王刚先生,此前曾是南洋理工大学的终身教授,同时也是人工智能领域最顶尖杂志IEEE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的编委(Associate Editor),2017年3月加入阿里巴巴人工智能实验室,担任杰出科学家,负责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和自然语言理解的研发工作,他这次能入围并获奖,也是因为其在阿里工作期间在人工智能方面的突出项献和巨大影响力!那么还有哪些知名人物也曾因为人工智能而获此殊荣了?
Oriol Vinyals 33岁 目前供职:Google DeepMind
曾任职谷歌的AI团队,从事开发机器翻译技术的相关工作。他在UC伯克利大学读书时,就帮助设计了一个能够在人类完全不介入的情况下玩星际争霸的名叫“主宰(游戏剧情中的一个boss角色)”的AI程序,这个程序标志着“教计算机玩游戏”成为一场胜利。
另外,他还开发过一项应用于谷歌Gmail的叫做智能回复的技术,可以在回复短邮件时自动建议合适的短语。而现在,加入了伦敦的谷歌DeepMind公司之后,正在开发一种能教会自己玩并在复杂的游戏中学会获胜的电脑程序。不是靠手动编程,而是靠编写能让它们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的代码,如果这个能够成功,那么你们玩游戏时再不会抱怨为啥电脑是个“猪队友”了。
顾嘉唯 30岁 目前供职:物灵科技
曾经的百度研发工程师,AI专家、交互界面设计师,工作内容是设计更好的人机交互模型致力于让技术帮助而不是打扰我们的生活。例如目前正在研发的“DuLight”项目,它是一个用来帮助失明或视力受损人士的AI交互界面,是一个安装在使用者耳机或手机上的,能扫描钱币、列车时刻表、盒子上的标签、或者类似的东西的摄像头。利用手机上的处理器和深度学习算法,它能确定这些东西的名称,并且将其转换为使用者能从耳机中听到的语音。
Maithilee Kunda 32岁 目前供职:美国田纳西州大学
她最大的研究方向,就是借助自闭症患者的思维,开拓当前AI研发的另一种思维。她认为,大多数AI系统都不是像自闭症患者那样的“视觉思考者”,大多数AI的运作都依赖于变量,数字,列表这样的东西,然后通过数学和逻辑动作作出推理。这些系统都是“语言思考者”,如果你创造了一个完全且只使用图片和视觉信息来进行数据读取和推理,比如旋转图片或者把图片拼到一起的AI,会发生什么事?如果自闭症者可以依靠她的视觉思考能力做出这么了不起的事,相信AI也同样能做到。她将从那些有自闭症的人们身上学到的有趣的视觉能力整合进了AI系统,最终的研究成果可能会改变世界的一些旧有模式。
MIT TR35的含金量很高,从以往的上榜者来看,Google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2002年)和谢尔盖·布林(2002年),Linux之父林纳斯·托瓦兹(1999年),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2007年),Yahoo创始人杨致远(1999年),Apple设计总监乔纳夫·伊森(1999年)等,都曾是该荣誉的获得者。
“这些年来,我们所选择的这些青年才俊的创新成果和公司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进步的方向,”《MIT Technology Review》总编辑兼发行人Jason Pontin表示。
王刚的本次入选,也意味着中国科技力量正获得全球科技行业的认可,背后则是对科技的坚持与战略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