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状告万篇黑稿操纵者 方兴东很无辜?

2017年11月24日 16:19 | 作者:hrh
  • 阿里巴巴
  • 方英东
  • 京东
电商们对市场的争夺还在加剧,价格战、广告轰炸,甚至是不惜降低身份的口水战也似乎成了吸引关注的一种渠道。对于一到特殊节点就会爆出的隔空骂战观众似乎已经有所免疫,见怪不怪,觉得过过嘴瘾,为了赚钱造造势也无

电商们对市场的争夺还在加剧,价格战、广告轰炸,甚至是不惜降低身份的口水战也似乎成了吸引关注的一种渠道。对于一到特殊节点就会爆出的隔空骂战观众似乎已经有所免疫,见怪不怪,觉得过过嘴瘾,为了赚钱造造势也无伤大雅,然而近两日,两则信息的曝光却将阿里、京东,还有媒体人方兴东推上风口浪尖,并且这次的矛盾或许发展到了法律侵害的程度。

11月22日,上海一律师在微博发文——《阿里巴巴法律顾问:舆论异常操作 特向社会公布》。指出这一个月以来,网上突然大量出现阿里巴巴“垄断市场”、阿里巴巴“逼迫商家二选一”、阿里平台上“商家破产跑路”的网帖。仅目前所能统计,就有近五百个账号在同一时间段,持续发出相关网帖超过9700多篇。在过去一年多,每逢阿里大型活动、财报发布、新业务启动等时点,上述账号就会迅速启动:且行动一致、内容一致、风格一致,已经完全能够在短时间内左右媒体舆论导向,误导社会公众——存在明显组织化操控、规模化操作的痕迹:数百账号专职、持续、密集、同步的传播谣言;同样内容的网帖被不同账号在大量平台发出,或以不同标题在一个平台连续发布;存有明显商业诋毁内容的相似网帖,在极短时间内,即实现高达数百篇的全网“扩散”。

文章及一同公布的网盘中还给出了大量涉嫌异常操作的网络帖文详细列表,其中有多篇涉及方兴东及旗下“互联网实验室”,如《博客教父方兴东呼吁警惕阿里操控律所、学界、媒体》《这份报告揭露了阿里的真面目!马云都慌了!》等等。

矛头直指方兴东和他的互联网实验室。

记者注意到,方兴东此前曾多次在朋友圈发表针对阿里的各种言论,如指阿里“简单、粗暴、赤裸裸地践踏了市场基本的公平竞争”、“我很想开开眼界,看看今天的阿里比起过去,又沉沦了多少”等等。

时隔一天,事情向着更加复杂的方向发展,舆论哗然。

11月23日下午五点多,一份疑似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方兴东)与京东签订的合同及《推动工商总局对天猫平台“二选一”反垄断立案调查项目建议书》在网上遭到曝光,据所暴露的合同显示,方兴东负责提供有关“阿里巴巴二选一及垄断”的报告与“协同影响服务”,所得到的报酬是200万。

而《项目建议书》显示:方兴东与京东约定理想目标与最低目标。理想目标为“最大力度推动天猫二选一事件能够立案,并由工商总局展开调查和取证”;最低目标为“营造极大的舆论声势,使得阿里今后再也不敢轻举妄动”,最终“将对京东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合同还约定,方兴东负责制作3份“内参”上报多个政府部门,并负责“向政府、专家学者、意见领袖等传播”;而京东“主要负责大众传播”。

消息一出,评论区率先就炸开了锅。

紧接着,当晚9点48分,方兴东在微博发表声明称互联网实验室从未签署过爆料所称“合同”,对恶意散布虚假消息的个人和机构,互联网实验室保留进一步法律追责权利!

对于这份声明,网友并不买账。特别是针对方所说的“保留进一步法律追着权利”,网友都觉得这份声明有点牵强和站不住脚。

截止发稿时,京东还没有任何回应。

在今年的9月19日,互联网实验室发布了《超级电商平台竞争与垄断研究报告》,此份研究报告曾明确指出阿里巴巴作为超级网络平台,存在着种种不正当竞争与垄断的行为。

而方兴东曾对京东颇有微词,而今又一边倒地“挺东倒马”。这种左摇右摆的做派,有碍观瞻,媒体风度和新闻伦理或许也有所折扣。

有知乎网友说,人所不喜欢的,不是媒体有立场,而是媒体有自己不喜欢的立场。

看了十来篇抨击阿里的文章,感觉情绪性比新闻性更浓。作为媒体,更应该做的是在准确报道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只有抨击,没有建设性意见。

再说合同涉及200万的收益问题。虽然真假还难以下判决,但是不得不引起媒体的思考,在涉及自身利益时,如何平衡好新闻客观性的关系?作为媒体,发展需要利益。但是,利益又必须让渡于新闻客观性,可以有立场,但不能牺牲新闻客观性。虽然短期看来是损害了自身利益,实则是维护了媒体长远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