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拥造车的背后,是令人细思极恐的事实

2021年05月11日 09:28 | 来源:中国派原创 | 作者:真真正正
  • 造车
  • 电动汽车
  • 小米造车
  • 美团造车
  • 滴滴造车
一窝蜂造车,表面看起来是众多品牌探索新赛道、开辟新市场,但从根本上来说是资本的力量在推波助澜。

【CN314智能生活】最近各路品牌都扎堆造车,小米在前段时间的发布会官宣之后,到现在连着被曝光申请了众多商标,除了“小米汽车”、“Micar”之外,还有“小米智联”、“小米车联网”、“小米出行”等等,让人直呼内行。说实话,小米这种在国内外拥有海量用户群体的品牌,特别还在智能家居、智能穿戴领域有着丰富布局,想要造车真是难度小了很多,就算不造整车,也能把一套套的智能设备和智能场景搬到车上去。

蜂拥造车的背后,是令人细思极恐的事实

相比之下,紧跟着小米宣布造车的就是滴滴了,这两家真可以算隔空CP了。小米是做手机、做智能的跨界去做汽车,而滴滴是做出行服务的进一步区区做汽车,两者都有着巨量用户群体做支撑,也都是资本盯着的香饽饽。两者有着相似的机会,却也有着相似的困难,那就是在车辆生产方面的经验基本是零。不过,想要找个金主爸爸抱大腿也并不难,很多智能汽车后浪都采用了找传统品牌代工的模式,之前疯传小米在密切接触长城,那么滴滴也可以给其他汽车品牌抛出橄榄枝。

蜂拥造车的背后,是令人细思极恐的事实

而在人士变动方面的风声也紧跟着传了出来。小道消息称,原小米大家电部总经理李肖爽或将去负责小米汽车业务,可能还有好几位小米高管也将调去负责小米汽车业务;另外,前福特Mach-E负责人朱江也传闻会加入小米汽车。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具体产品开动之前肯定是管理结构与人才方面的准备。

蜂拥造车的背后,是令人细思极恐的事实

一窝蜂造车,表面看起来是众多品牌探索新赛道、开辟新市场,但从根本上来说是资本的力量在推波助澜。根据一份调查报告,2020年我国智能电动汽车配备的各类驾驶控制辅助系统的市场规模已经近900亿人民币,包括全景影像、并线辅助、定速巡航、主动刹车、自动泊车等等,而这一市场在2025年将剧烈膨胀到2500亿元的规模;2020年智慧座舱的市场规模达到347亿元,到2025年有望突破1800亿元;就算最不“智能”的动力电池,市场规模也接近250亿元。

蜂拥造车的背后,是令人细思极恐的事实

那么,接下来要说什么估计大家心里都有数了。在如此巨量的市场面前,如何赚钱就成了最重要的事。在资本的裹挟下,不管有没有造车经验的,不管是不是汽车行业的,甚至就连完全跟汽车不搭边的品牌,都为智能汽车摇旗呐喊,斥巨资纷纷下场。2021年走到现在,汽车圈的格局似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斯拉市值碾压丰田,比亚迪市值超过大众,蔚来市值追平戴姆勒,看起来十分炸裂,但实际上无论特斯拉还是比亚迪、蔚来,在汽车销量与盈利能力上都远不如提到的那些传统车企。

蜂拥造车的背后,是令人细思极恐的事实

你可能想不到的是,不同于手机、数码、家电这类产品,汽车行业有着投入大、风险高、周期长、容错低的特性,是典型的高赔率、低胜率赌局。浸淫已久的大佬级品牌尚有手滑之时,更可况初来匝道的跨界品牌?但最大的问题在于,资本的风口已经来临,选择入局就等于上了贼船,无论是不是能做好都得愿赌服输,而不入局就注定会被时代抛下,等到格局相对固定再入局就为时晚矣。

蜂拥造车的背后,是令人细思极恐的事实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小米、华为、滴滴、大疆、海信这些品牌最不缺的就是钱,所以砸钱到智能汽车领域算得上一把豪赌,反正钱多到花不完,不如试试新赛道。一旦成功就原地造神,大书特书互联网思维引领下的21世纪造车精神;不成功也没关系,国内从来不缺接盘侠,过饱和产能廉价卖出,相关领域人才投身下一次资本浪潮,时代总是相似的。所以说,扎堆造车本身就是一团巨大的泡沫,破裂之前大家都是星星之火,破裂之后只能留下一地鸡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