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314智能生活】一转眼,索尼PS5都已经发布了快3年,不知道各位小伙伴现在有属于自己的PS5了吗?作为首发就购入PS5的玩家,笔者对PS5本身的评价还是相当的高,它绝对是每一位核心玩家都应该拥有的神器。而按照索尼的惯例,一台主机在推出4年之后,就应该推出半代升级款,也就是Pro和Slim版本。
近日,有外媒报道,索尼被爆有一个新的项目代号,名为“Trinity(崔妮蒂)”,这和此前的历代PlayStation设备的系列代号相吻合,所以就有人猜测,这个新的项目肯定是PS5 Pro,同时很快游戏开发者也将会收到开发套件,这意味着PS5 Pro离我们真正见到它已经不远了。
索尼拒绝性能摆烂,PS5 Pro将至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目前索尼的PS5依然非常火热,虽说任天堂Switch的讨论度不低,但索尼PS5的市场份额高达46%,绝对是目前游戏机行业的佼佼者。同时,PS5的性能也非常强悍,目前大部分的游戏都可以进行4K 60帧运行,除了PS VR以外,大部分游戏的流畅度体验都非常不错,性能放到2023年的当下,也是完全够用的。
而索尼的对手呢?任天堂发布于2017年的Switch用的还是老旧的英伟达Tegra X1,整体性能给PS5“提鞋”都不配。这让很多喜欢宝可梦、塞尔达、马里奥等一众第一方大作的玩家,非常恼火,甚至最新的《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在底座模式下连900P 30帧有时候都稳不住,体验还不如玩模拟器的盗版玩家,这让不少人怒喷Switch为“电子垃圾”。虽说经常调侃任天堂玩家不在乎性能,只在乎游戏性,但说不羡慕PS5的性能,那肯定是假的。
至于索尼的老对手微软,早就已经“认输”,公开承认表示这一世代的XBOX输给了PS5,将大概率不会推出半代升级产品,直接研究下一代的游戏主机。
所以,外界最开始有不少的观点都认为,既然PS5都赢得了这场“主机大战”的胜利,那么也没有必要推出半代升级产品了,节省一波研发成本,或者学习某些厂商挤挤牙膏,直接一波赢到PS6,岂不美哉?
不过充满工程师思维的索尼并不打算在性能提升上挤牙膏,哪怕是性能上不落后,也要推出半代升级版,让用户们有更多的新选择。根据目前的爆料来看,PS5 Pro将拥有大约60CU单元、3840流处理器和18000MTS内存,并且还支持了8K分辨率的游戏性能模式,以及效果更强大的光线追踪功能,对比之下,PS5大约只有36CU单元,可见Pro的性能提升不少。
虽说目前8K分辨率的电视等播放设备并没有普及8K,但性能提升让PS5 Pro有机会可以让所有的游戏都能稳定到4K 120帧,这对于很多已经购买了120Hz刷新率电视的用户,有了购买PS5 Pro的理由。
而轻薄版本的PS5 Slim,按照以往惯例,应该会大规模的缩小机身体积,届时体积应该会和Xbox Series S差不多。同时PS5 Slim的光驱大概率是没有了,反而采用了外置光驱,利用USB Tpye-C进行外接,虽说性能和PS5相比应该不会有提升,但肯定会采用更先进的工艺,来降低能耗减少芯片发热量。
不管是XBOX还是PlayStation,都要面对市场萎缩的难题
至于PS5 Pro的推出,任天堂自然是不害怕了,毕竟在性能上,任天堂已经“摆烂”了多年,全靠自己强大的第一方游戏,都能够获得相当不错的销量和利润。所以,在PS5 Pro推出之后,微软应该是最难受的,自家的XBOX Series系列两款产品,恐怕更是没人买了,那么面对咄咄逼人的索尼,微软又应该如何应对呢?
微软给出的答案就是提升自己的第一方大作品质,最重要的一步棋,就是收购动视暴雪,可惜这一步棋其实走得并不顺利,在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受到了一定的阻力。不过目前除了反垄断监管机构与市场管理局以外,XBOX的主要市场都基本批准了微软收购动视暴雪,但想要让动视暴雪的游戏独占XBOX平台还不现实,所以在短时间内《使命召唤》的玩家们还是不用担心在PS5或者PC上玩不到它。
而除了游戏以外,微软在其他方面也在想办法对索尼进行弯道超车,比如内置了EDGE浏览器,能够使用网页干更多的事情,未来我们还有机会在XBOX上看到办公软件,这就让XBOX变身成为一个高性能游戏主机,关键是这个游戏主机还是要三四千元,这个价格连一张高端的游戏显卡都买不到,一下子就凸显出XBOX的性价比了,果然微软有把万物都做回PC的想法。
不过,微软这样的做法,其实索尼也很好复制,就比如目前PS4和PS5用户也可以用主机进行刷B站等服务,未来也将开放更多传统PC才有的功能。归根到底,目前的主机游戏市场,已经被手游冲击太多,也宣告着主机游戏的红利期早就已经过了,如何吸引更多非核心玩家来购买游戏主机,才是御三家想要做的事情。
所以,不管是微软还是索尼,核心思路就只有一个,那就是赶紧在各种用户面前刷存在感,至于是推出新产品还是新功能,都无所谓。面对PC和手机游戏对于主机市场的蚕食,或许向着多方面进行发展,才是应对未来行业竞争的唯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