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就在为工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不断深耕,一项又一项先进技术的发明、一位又一位杰出人物的诞生,时间见证了人类工业生产从无到有、从粗犷到精密,人类的生产工作在百年间经历了极大发展,而到了今天随着互联网技术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制造业又呈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智能制造”一时间成为世界各国最热门的话题。在昨天的乌镇论坛上,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提出了有关智能制造的全新观点,受到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智能制造是全价值链的智能,从产品的研发到供应、到生产制造、到销售,再到服务,是全价值链环节的智能”,杨元庆如是说。在他眼中,智能制造绝非堆砌机器手与机器人,而是要在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智能,从产品的研发到供应、到生产制造、到销售,再到服务,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应该是以智能技术赋能的。比如产品开发,过去产品开发往往是没有什么目的性,但现在随着许多用户数据的产生,开发人员可以知道用户喜欢哪些产品,这对下一代产品开发将会非常有针对性,或者更加智能,这就是智能制造在具体环节中的优势体现。
那么,全链条的智能制造究竟该如何落地?杨元庆表示,目前有两个点需要抓牢,一个是数据的智能化,一个是数据的网络化,“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首先要对制造业的业务全链条进行“数字化”改造,实现数据的智能化;其次是要通过网络让数据连接起来、流动起来。抓住了数据智能化和数据网络化这两个抓手,企业才能实现研发、生产、供应链管理、销售端、服务的全链条智能化。
值得注意的是,联想目前在全球有9个数据中心,每天新增的数据量超过30TB,每天处理的数据超过150亿条,这些海量数据支撑了联想的产品创新、个性化定制与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杨元庆还提到,“联想用机器来进行预测,跟人拍脑袋的预测来对比,一段时间内还是人更准确一些,但在最近几个季度都是机器比人要更加准确”,可见基于大数据系统与深度学习技术的智能制造已经给联想带来了现实效益。“当企业实现了全价值链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还有可能找到新的增长点,创造出新的商业模式,给客户提供新的价值,从而使企业成为未来智能时代的‘新物种’”,杨元庆如是说。
放眼全球,目前全球产业链布局正在发生深刻改变,劳动力向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国家转移,跨国公司制造业生产呈现向发达国家加速回流,这些都对中国制造业发展极为不利,而想要扭转这一现状,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提升本国制造业的技术含量,而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所倡导的“全链条智能化制造”模式,可能才是挽救中国制造行业的唯一出路。或许也可以说,联想与杨元庆已经开始担纲未来中国的制造业转型,“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似乎也适用于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