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万亿的汽后市场,成了商家的“必争之地”。
截至2016年底,中国汽车保有量为1.94亿辆,较2010年增长113%,据国家信息中心预计,至2020年将达到2.5亿辆。2016年汽车后市场规模达到9350亿元,预计到2019年将突破1.2万亿元。
敏锐的资本纷纷跟进来。还记得2015年曾风起云涌的一大批项目:修车、洗车、美容、租车、改装等等,然后各种模式如“上门+”修车/洗车/美容......一时万丈光芒,然而最终大部分都是草草离席。幸而存下来的至今盈利模式似乎也并不明朗,而互联网巨头已纷纷布局,看起来是在下一盘越来越大的棋。
折戟的他们
对于汽车后市场,这万亿的蛋糕并不那么好下刀。
2015年是疯狂的。大量资本涌入汽车后市场,催生了一大批上门洗车、上门保养等汽车后市场O2O服务品牌。据统计,这一年汽车后市场成立的创业公司共有362家,发生的融资事件就高达342起,几乎是平均每天就诞生一家公司,发生一起融资。
还记得当时的北京街头,着一身颜色鲜艳的工服、拎着一桶水、一块毛巾,10块钱就随叫随到的洗车服务遍地可见。但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
到了2016年热闹场面不再,包括博湃养车、e洗车在内的多个平台相继倒闭或关闭,资本在汽车后市场领域大大收缩,一时沉寂起来。截至2016年6月30日,2016年新成立公司数量还不及2015年的十分之一。
有人说这也是上一年用力过猛后的理性回归。
2015年下半年到2016年年中,确认倒闭的汽车后企业有20多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2家已经融到B轮后的博湃养车和车风网的相继倒闭。2016年4月5日,O2O洗车及养护平台博湃养车宣布破产倒闭,博湃曾在2015年初获得京东、易车1800万美元B轮融资,投后估值高达6亿美元。2016年8月1日,汽车电商O2O平台“车风网”宣告倒闭,这曾是一家估值超过10亿的独角兽公司,而资金链断裂却也成为压倒车风网的最后一根稻草。
暂且把2015年为代表的那一大波资本的追逐叫“汽后市场1.0”,在彼时的资本对汽后市场020的布局主要在抢夺市场的“入场券”,主流模式是轻资产的上门服务。
“汽车后市场电商1.0的投资基本是以失败而告终。”一家风险投资机构负责人认为,像上门洗车这种服务,门槛本身相对较低,但规模效应和成本优势与线下门店比并不占优势;上门保养的服务品质则难保证,对用户的黏度不大。烧钱之后,很多平台陆续关停。
阿里京东为代表的汽车后市场2.0到来
市场经历第一波洗牌后,乱象也逐渐被肃清,多数平台开始注重精细化运营,后汽车市场再一次得到了资本的垂青。2016年中国汽车后市场电商逐步从资本寒冬中恢复过来。而进入2017年,10个月34起融资事件,每个月平均有3—4家企业获得融资。相较于1.0版的轻资产模式,2.0版的资本流向了具备互联网基因的服务型平台,且是“重资产”模式。
维修保养服务O2O仍然是资本市场关注的重点,占据投资事件22.83%,该领域发展较为稳健,速度也较快,但产业链布局较长目前尚处于市场启动期阶段;而从金额分布来看,数千万元规模以上的融资占比超过60%。
2016年到2017年多家跨行业企业进入汽车后市场舞台,多家平台级公司对汽车后市场等积极渗透,包括动作越来越多的阿里和京东。
2017年是京东汽车用品与汽车全供应链的国内外知名品牌深入合作的元年,原生的70%的男性用户在这个领域成了京东的优势。
3月份,京东与德国马牌轮胎签署合作协议,对方直接为京东提供货源。同时京东正在打通车类用品线上购买+线下安装,为用户构建一站式购齐的场景式消费体验;5月,京东汽车用品与3M汽车售后签署了合作协议,将在营销、O2O联动、大数据、产品定制等方面进行合作。
7月,汽车零部件跨国巨头博世与京东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力汽车后市场O2O领域。京东与博世达成O2O闭环后,消费者在京东购买博世自营配件,可享受线下的优惠安装及免费的多项检测服务。联手博世,被视为京东在汽车后市场的产业布局策略的延伸。
今年的11月1日,京东称将打造10万+修理厂成为拥有智能预测、补货、协同供应链和最新智能门店科技的智慧修理厂。
自2013年京东开始涉足汽车后市场后,就一直持续用各种手段进行汽车后市场的布局。2015年,京东牵手国际零部件品牌商海拉布局O2O。线上,海拉在京东平台上销售品牌产品和服务;线下,双方联合冠名授权给合作门店。到2015年末,全国已经有500家门店拿到“海拉·京东联合授权服务网点”冠名。
2015年阿里宣布成立“阿里车生活”,已经将淘宝、天猫打通,并将整车、二手车和本地服务等汽车相关业务进行整合联结。
2016年9月阿里表示:“目前线下汽车后市场门店只需要2万家,95%的门店都要面临淘汰。阿里汽车计划2017年底在全国开设2万家车码头门店。”
随着车码头认证的门店和订单数量不断上升,阿里对上游供应链的议价能力越来越强。从配件生产、到网络销售,再到线下服务,阿里汽车后市场的新生态正在逐步搭建。当供应链形成规模后,拥有一定数量的品牌和产品后,天猫汽车后市场将逐步解决仓储和配送等问题。
两大电商巨头凭借多年来对用户的“教育”,并且在汽车用品方面深耕多年,渗透至汽车后服务,水到渠成。另外其物流仓储方面的体系健全,供应链能力不断完善也成为优势,最后他们还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这些先天条件做汽后比其他平台更具优势。
深耕后汽市场需苦练内功
虽然阿里和京东已经开始花大力气动4S店的奶酪,但是汽车养护复杂,各种020平台良莠不齐,简单的洗车等业务又趋于同质化,复杂的又容易出问题难以赢得消费者的信心。对于平均车龄比较低的中国司机们,面临对车的熟悉度不高,专业知识欠缺,往往更愿意多花钱找兼具销售汽车、维修汽车、品牌管理等专业优势更突出的4S店或汽配城,其主力地位一时难以撼动。
现阶段,无论是车码头还是车享家,在数据优化、供应链灵活有效性、品牌建立、车主消费行为习惯改变、店面布局、相应维修资质健全和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断点,还需要苦练内功。
虽然汽后020一时还难以享受到全产业链的所有红利,但是随着价格的透明化,4S店们的暴利现状一定会推动消费转向,特别是在配件、内饰、保养、辅助工具等汽车用品的选择上,一定会更多地选择线上。
后记:总的看来,在越来越清晰的市场格局下,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纷纷加码给市场注入了兴奋剂,带给整个行业的应该是鲶鱼效应,推动了整体效率的提升。然而其新的消费场景和服务还需要大力培育,成为瓜分蛋糕的主力还尚需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