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狂欢的背后,中小卖家的割肉之痛

2017年10月31日 18:33 | 作者:黄若涵
  • 电商节
  • 中小卖家
  • 割肉
马云曾放出豪言“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但现在看来很多电商生意却开始越来越难做,甚至有人指出“天下”都变成马云的天下了。

双十一在即,可是与各大电商平台群情激昂备战造物节相对应的,是一批中小卖家的愁云惨淡。甚至许多中小卖家“谈节色变”。马云曾放出豪言“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但现在看来很多电商生意却开始越来越难做,甚至有人指出“天下”都变成马云的天下了。

流量向头部卖家倾斜,中小卖家获客成本攀高

与线下店要收门面费和渠道费如出一辙,卖家推广费用是电商平台、特别是自营业务不多的平台最主要的收益之一,所以许多电商平台都会绞尽脑汁在推广上“逐利”。

在某大型电商平台上拥有两家服装品牌店铺的Jason表示,2014年之前花不很大的成本做下推广,加上质量过硬的产品,在购物节就能获得大量订单。但2014年起,平台对流量规则和推广规则也不断做出调整,为了提升收益,平台上的流量越来越向头部卖家倾斜,关键词推广的费用也变得越来越高,获客成本持续高升,中小卖家感觉“流量越来越贵”。

151501680.jpg

几年前,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表示:“我遇到过一个老板是做鞋子的,他2013年‘双十一’线上促销做了6 000万元的营业额,但是光广告费就交了2 000万元,再加上各项成本,最后反而是亏损。”

有人计算了下线下门店和天猫店的开店费用,仔细对比,发现线下占到整个成本的50%-60%,而线上已经占到45%-65%。也就是说,现在一些领域真的出现了线上开店成本已经超过了线下开实体店成本的情况。

33.jpg

电商真正的流量红利已经过去了。在天猫上,据统计有80%以上的店铺是不赚钱的,甚至亏本的。

小卖家的无奈之举

据有关人士透露,天猫淘宝搜索的前3页基本上拦截了流量的90%。如果你想获得更好的关注,就得竞价买流量。但是头三页位置太有限,而涌入双十一的卖家不断增多,推动流量费用就水涨船高了。据相关数据显示,在2017年,某知名电商平台上企业卖家数量在3万家左右,而个人卖家的数量高达940万之多,类目内的竞争十分激烈。只要能有一点利润,一定就有商家愿意加价获得更靠前的排名。

虽然现在很多小卖家看明白了平台的各种造节,最大的受益者是平台本身、快递公司以及大卖家,甚至有些大卖家一年里就等着这几个购物狂欢节大量“出货”,但对于小卖家意义并不大,甚至还会面临割肉的风险。不过,还是有许多新的卖家不断地往电商队伍里扎。

Jason说“如果参加活动只是赚的钱少了,但如果不参加平台的活动,平台就会严格控制流量,那么在购物节前后加起来一个月根本没流量。”真正的是门前冷落鞍马稀。跟他差不多的许多中小卖家都迫于流量的威胁,敢怒而不敢言,只能乖乖交钱做推广。

促销.jpg

遇到诸如京东天猫的电商节竞争大战,还要求卖家“二选一”,如果不做选择的话,甚至还会被威胁降权和“灰度搜索”。

 

质量让位于价格

价格战在互联网时代几乎是不可避免的问题。价格的透明,消费者一定会选择最低的。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购买,只能不断降价。

再加之中小卖家不得不参加竞争,而昂贵的流量费总得有个地方能赚回来才行,于是只有想方设法降低成本,包括牺牲产品质量。

以服装品类为代表的中小卖家,为了节省成本,不得不牺牲材料品质,以及降低设计等费用。抄版成为常态,把别人家的设计拿来随便改点小细节,做到不侵权就可以,同质化严重。Jason坦言:“没办法,要生存的,从2015年的购物狂欢节开始,就这么(降低质量)做了,不然就是赔钱赚吆喝,有时候是赔钱帮大卖家赚吆喝。”因为促销期间,很多人也只是进店“逛逛”,然后到流量更大的“品牌”店铺下单。

在电商造节的大环境下,部分商家“低价”凑热闹,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后“让利”的还是消费者本身,以牺牲产品质量来换取商家少量的利润空间。

小编的话:高昂的推广成本、平台间的恶性竞争、商家们的价格大战,无一不掣肘电商节的良性发展。一些好的产品在恶性竞争中消失,一些好的商家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大家疾呼互联网是去中心化时代的当下,电商平台却似乎变成了越来越中心化的牟利工具。如果不能实现平台和商家的双赢,长此以往,购物节的热度能撑几个春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