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朋友圈不都是好产品 魔漫向右围猫向左

2014年08月07日 13:41 | 来源:来源:中国派原创 | 作者:吴茂林
  • APP
  • 魔漫相机
  • 围住神经猫
这几天,微信朋友圈出现频率最多的就是玩家分享的是“我用××步围住了神经猫,你能超过我吗?”

中国派 报道】 这几天,微信朋友圈出现频率最多的就是玩家分享的是“我用××步围住了神经猫,你能超过我吗?”这则消息,不用说,这又是一个带有病毒传播性质的微信小游戏所带来的效果。从7月22日14时上线,《围住神经猫》的小游戏开始在微信圈内传播,上线24小时内表现较为一般,独立玩家数仅为23.4万,页面浏览量仅为86.3万,但在随后一天爆发,上线48小时页面浏览量达到1026万,72小时页面浏览量居然过亿!

11.jpg

就在我们为这个仅仅二个人用了一天半时间就创造出来的产品所铸造的神话而欢呼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要想想,当初的“打飞机”哪去了?“脸萌”在哪里?这几款当初非常红火的应用产品现在都消失了,而《围住神经猫》的关注度又能持续多久呢?引伸开来,我们也在思考,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什么产品才能做成”百年老店”而不是”昙花一现”?

说到这里,我也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我迷上了“魔漫相机”这个应用,经常在朋友面前炫耀这款移动APP带来的各种卡通搞笑的头像和表情,而我一个同学则给我留言说到,我在一年前就开始玩了,你还炫耀个啥?这个评论让我对这个话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凭什么“魔漫相机”能在一年的时间内持续红火及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用户数突破1.6亿大关观,而反观这些三五天就窜红的应用,从相关指数(如百度指数等)不难看出,这类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从最早的疯狂猜图、到脸萌,从几个月到几周,围猫的生命周期甚至不到3天,他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在哪里?我觉得是:简单的创新必须具备产品性才能持续的活下去。

脸萌.jpg

以围猫和魔漫相机为例来进行对比,它们都是借助社交平台火起来的,结局却有如此大的不同,原因何在?同样从朋友圈火起来的魔漫相机早期虽然也被认为是现象级应用,但是经过一年多的运营,其最近的一组数据显示,这款APP已经超过1.6亿用户,海外占比达6成。先后在140个国家和地区APP Store下载量排名上位居榜首。仅在Instagram上搜索momentcam,就可以轻易找到88万多个帖子,Facebook上近200个非官方账号,其在全球市场的风靡程度可以想见,而围猫只活了三天。

魔漫相机.jpg

从成长轨迹上分析,围猫和魔漫相机二者正好处于同一现象下的两个极端,一个向右,一个向左。前者把社交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以至于三天就突破亿数的浏览量,而后者是一个把产品的持续性发挥到极致的代表,通过不断的内容创新,不断的给老用户以惊喜,从而留住老用户及其热情,保持执续长久的热度。肯定有朋友会问,魔漫相机为什么能通过内容保持用户长久的热度,我认为这就是产品性的体现。

魔漫的定位,可以说是“以表情、头像等流行需求为突破口,以移动社交为抓手,重构传统漫画产业格局”,借助社交网络爆红,只是开始而已。而对于围猫,目前网上该游戏已有不同版本的攻略出炉,相信很快网友就会对此产生厌倦,最终的结果就是消失不见。在围猫的世界中,社交就是它的全部,与社交平台有着无法割裂的“寄生关系”,最终只能为社交平台做嫁衣。火一把就死,似乎是这类产品的宿命(国外也有不少这样的应用,如flip birds等。)

不过这款游戏也给我们一个启发,就是在玩家之间相互的攀比心理引用到社交圈游戏上,将来这种类型的游戏会有很大的市场。

什么样的移动APP才能活下去?

APP.jpg

像围猫这样没有产品性的应用肯定是不行的,热度的持续期越来越短,更没有一个明确的赢利模式,没有自身的造血功能又怎么能吸引投资商的目光。反过来我们来看魔漫相机是不是有活下去的潜力?

首先它是一个纯本土创新的APP,是C2A(China to America)模式的胜利。反观脸萌等一度被认为是同一类型的产品(实际是Bitstrips的中国版:无论是玩法还是界面,甚至到官网的布局、色调,脸萌都几乎是全盘“借鉴”国外的应用)等应用,却都可以找到一个海外的原型,从这一点看,这些竞争对手的创新性就比不上魔漫相机,起跑线上就失去了优势。

其次,就是魔漫相机是一款产品化的应用,它能够持续的通过内容更新来不断的吸引旧有用户的眼球,并且通过引入著名漫画风格及作者群落,形成完善的生态链,实现自我造血自我供给,这才是长久发展的根本要素。只要用户的需求存在一天,魔漫相机就不会死去,更不会是昙花一现。

即便当前业内对于魔漫相机为代表的这类产品的解读还有很多争论,但我们已经隐约看到了魔漫相机的潜质。或许,真的只有当移动社交大潮退去,才能真正知道谁在裸泳,谁在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