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开始听惯了All In AI后,11月8日腾讯又抛出一个AI in All。
2017年7月,陆奇在首届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提出:AI是百度的机会,百度将All-In AI!后来的日子里,All In AI渐渐成了百度的标识。而在昨天开幕的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腾讯又提出AI in All。
听着有点晕菜,两者是如此地相似,其实又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所有科技公司,甚至传统企业都热衷于建立AI实验室的今天,作为国内第二大互联网公司也不得不高调地亮出AI的战旗。而腾讯的AI又有什么内容呢?
All in AI 与AI in All
百度的“All in AI”是指AI将赋能百度核心业务并让各块业务都受益,而腾讯的“AI in All”更像是其“Make AI Everywhere”的升级版,更多的表达的是宏观的愿景。
最近百度的股价涨得飞起,市值达到历史峰值的900亿美金,并且大有逼近1 000亿的趋势,赢得华尔街一片叫好。很多人说这是All in AI战略的功劳。
2017年,百度深挖技术优势,收拢、聚焦核心业务,逐步落实All in AI核心战略。所有百度核心业务都受益于AI赋能:手机百度的语音识别、爱奇艺的原生广告、百度地图的全程语音交互、Feed资讯流的智能推荐……基于人工智能引擎开发出的产品,拥有更为聪明的“大脑”,用户体验大幅优化。
而搜索“人找信息”+Feed资讯流的“信息找人”双轨分发渠道,更让百度如鱼得水。基于AI的广告引擎提升变现效率同时又保护用户体验,用户平台和广告变现的传统矛盾因为AI而找到双赢之道,拉高了百度传统核心业务商业营收的上限。
All in AI为百度带来了一张漂亮的财务报表:2017年百度第三季度总营收为人民币235亿元(约合35.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9%;净利润为人民币79亿元(约合12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6%。
再说回腾讯,在2017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COO任宇昕指出:我们希望我们研发的AI技术并不是关起门来服务于我们自己的产品,而是希望我们的AI技术能够开放出来,能够分享给全行业,能够真正和各行各业实际应用结合在一起,从而让AI新技术能够得到实际价值的发挥。”
“让AI未来无处不在”是腾讯的伟大愿景,之前的说法是“Make AI Everywhere”。而AI in all就是它的升级版。那腾讯的AI到底有什么内容呢?
腾讯的AI有什么
我们绝大多数人用腾讯产品最多,但是除了3月份腾讯AI机器人绝艺拿到了第10届UEC杯计算机围棋大赛围棋冠军之外,对腾讯的AI并没有什么感知。
腾讯的人工智能是AI Lab、微信AI以及优图实验室三大实验室为主的架构,此外还有海外的AI研究分部。本次大会,腾讯发布了“基础研究-场景共建-AI开放”的AI战略。在基础研究领域将着重于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机器学习4大领域;在场景共建上将落地社交、内容、游戏、医疗、零售、金融、安防、翻译八大场景;另外腾讯也将通过开放平台开放自身AI能力,将在医疗等传统行业实现AI+的同时,以AI生态计划全力扶持新兴AI创业者。
在基础研究上,多篇论文入选世界顶级AI会议,共发表论文81篇,其中AI 顶会共发表21篇论文。而在场景应用层面,腾讯本身拥有内容、社交、游戏等海量数据和应用场景,会围绕这三点进行AI化。
此次腾讯开放平台推出AI生态计划,宣布将通过开放100项AI技术,孵化100个AI创业项目,推出300个“云+创业百万扶持计划”,为1 000个合作伙伴赋能。
目前,在腾讯AI能力对外开放上,腾讯开放平台已先行推出了人工智能站点AI.QQ.COM和腾讯AI加速器。覆盖的项目在零售、医疗、翻译和机器人等15个垂直领域进行了AI应用探索,并与腾讯展开了合作对接。
综合来看,腾讯的AI还在稍显初级的阶段,除了在医学上的AI应用,大部分还是愿景规划和无法落地的概念。
腾讯AI的优、劣
腾讯的AI起步较晚,与其他互联网科技企业相比,实力比较悬殊。
看一看腾讯的研发阵容:AI Lab实验室主任张潼,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斯坦福博士,美国top50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google总引用率接近2万;副主任俞栋,前微软亚洲研究员,语音识别方面全球著名学者,总引用率接近1.2万。
二者是学术大牛,凭借二人在学术界的声望和PR效应,应该可以招揽不少人才。要知道研究院招的研究员,都是怀揣着学术梦想的来发论文的(当然paper不是唯一目的),因此一个好的首席科学家或院长,相当于名校一个优秀系主任,能把科研人才吸引进来。
但是这俩人组成的阵容,比起Google李飞飞(斯坦福大学教授),Facebook Prof. Yann LeCun(纽约大学教授)等,还是存在劣势。
另一方面,从研发投入上,百度在Q117的收入US$ 2454 million,投入研发US$353 million(14.4%);腾讯Q117收入US$ 7182 million,投入研发US$560 million(7.8%);阿里巴巴Q117收入US$5605 million,投入研发US$605 million(10.8%);微软Q117的收入US$20500 million,投入研发US$2972 million(14.5%);谷歌Q117收入US$24750 million,投入研发US$3836 million(15.5%)。
可以看出,腾讯的研发投入是相对占比最低,腾讯在营收比阿里高的情况下,对研发的投入比阿里少。而谷歌和微软对研发投入很高。腾讯属于BAT中入行最晚的,且投入不占优势,这也是其发展AI不利的一方面。
腾讯2016年建立AI Lab(人工智能实验室),最初有50名研究员,大多数有博士学位,到今天恰好一周年。现在有70多位国内外科学家,300多位应用工程师。相对于微软AI研发团队员工已超过8000人,实在是弱小。
然而,腾讯也有自己的优势。
首先,数据和用户是腾讯的优势。微信、QQ加起来10几亿的用户,每秒都会产生天量数据。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深度学习,数据是关键要素之一,有了数据才能建立模型和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而后预测等。
第二是人才。腾讯总部在深圳,是全国最具活力的城市,国家已经明确要把珠三角建立成中国的硅谷,对人才的吸引力可观。深圳市政府不遗余力地吸引投资和兴办学校(包括合作办学),已经有深圳清华研究院、深圳北大、深圳港大校区等等。
最后是经济实力。作为BAT中排第二的T,实力不凡。如果提供优厚条件,相信可以吸引到优秀科学家。
有人指出,腾讯对于AI的态度没有像百度那么激进,但依然也把它当成一个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而腾讯的人工智能产品感觉不如百度那么出彩,可能因为百度人工智能产品更偏C端,而腾讯的人工智能产品更偏向B端,比如腾讯之前研发的AI医学影像的产品“腾讯觅影”,使用AI Lab技术发现早期食管癌的准确率已高达90%,能够快速筛查分析病情,已经和100多家医院有合作协议。
“腾讯最擅长的,就是做个后来居上的终结者。”在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上人工智能分会场上,主持人马洪涛这样介绍腾讯AI实验室。
腾讯的AI建设之路还很长,但也不是没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