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行业专家曾指出,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机器学习、大数据、3D打印等一系列创新技术带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不仅能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还能带来生活习惯上的革命,例如人工智能就最近这几年中,深入到我们的日常工作和学习中。
放眼人工智能的历史,自从人类世界在60年前(达特茅斯会议)确立“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概念至今,直到最近几年才在人工智能领域有了深层次的突破,这得益于”深度学习算法、高质量大数据与高性能计算资源”的进步,最核心的还是在于“高质量大数据”的深度应用。
比如,当你使用该手机进行微信聊天时,发现手机可以根据聊天内容自动加载地址、天气、时间等信息;当你用手机通话时,会从短信中提取信息,对未保存的手机号自动标记名称;购物时,手机通知栏会自动弹出各平台的比价信息;到达机场时,手机会自动弹出登机牌、行李信息。其实这些都是智能手机中人工智能的浅层次应用服务的打通,例如这款采用了最新Magic Live系统的荣耀Magic 手机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工智能的典型载体,微信的运营主体方腾讯公司却指责它侵犯了用户隐私。我们先且不去深究这个事件中谁对谁错,但是“用户数据”这个敏感话题却又一次被曝光在大庭广众之下——到底谁才是这些数据的所有者?
早在2015年,阿里巴巴集团旗下云服务提供商阿里云就曾发起过一个“数据保护协议”自律公约,尝试界定大数据归属权,明确“数据是客户资产,云平台不得擅自移做他用”。
为什么要界定大数据归属权?阿里云安全部相关负责人沈锡镛介绍,以往云端大数据归属权属于“灰色地带”,无人监管、无法可依带来的隐患很大。比如有家创业公司,在数据所有权没明确的情况下,在网上交易电商数据,虽然这些订单、购物信息,这些信息碎片化时不会带来困扰,但各种场景聚集、数据密度增加时,有可能造成信息泄露,被犯罪分子利用。
这里面有两个重要信息的解读:第一,用户数据是归用户所有,这是一个真理,也是一个约束各方行为的准则。第二,就是确实有不法的公司,或故意或无意的行为,会对用户的隐私安全造成影响。
那作为世界500强的华为,又是怎么样来保护个人隐私的安全了?
首先,它有一套先严谨的个人隐私保护机制,例如产品出于定位问题目的从客户网络导出的包含个人数据的数据时对个人数据进行过滤或匿名化处理。涉及个人数据的采集/处理的功能须提供安全保护机制(如认证、权限控制、日志记录等),并通过产品资料向客户公开,针对移动终端,须向最终用户提供《隐私政策声明》。针对移动终端,通过网络对个人数据进行采集/共享/同步的功能须得到最终用户的明确同意,同时给予最终用户随时撤回同意的机会。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用户数据是各大企业的核心价值。而所谓数据价值,就是从庞杂的数据背后分析用户的行为习惯和喜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但是华为在实现人工智能相关的功能时,也没有放松对用户个人隐私的保护,例如这次的荣耀Magic 手机,在获取用户数据的时候,必须向用户提出请求,经用户确认之后才能调取相关数据,即然是用户同意并授权,再加上华为这样的安全保密机制,同时又能给用户带来普通手机不能实现的人性化功能,这才是人工智能所追求的社会进步之道。
2017年第二季度的数据显示,华为智能手机全球出货量3850万部,仅次于三星的7980万部和苹果的4100万部,是全球第三大手机品牌。其中在本土出货2350万台,是中国最大的智能手机品牌。在当今手机界都在研发人工智能的大趋势下,从三星S8大改革的Bixby,iOS 11更厉害的siri,华为的人工智能之路走向何方?最近华为发出一张海报,它将会在今年推出第一款人工智能芯片。
华为认为,AI是系统演进的必然,现阶段是中国系统AI发展的最佳时期。人工智能在带来用户体验颠覆式提升的背后,是终端、芯片、云服务等核心能力的跨越式提升,华为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有近5年的布局,投入超过上千人。至于安全问题,请不用担心,你想到的,华为已经帮你做到了!